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新闻中心
大国重器靠“螺丝钉”撑着
日期:2024-08-22 08:17:09 作者: 新闻中心

  火花飞溅,“硝烟”弥漫,空气中飘散出刺鼻的味道……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来自各地的焊工选手们立刻进入紧张的“作战”状态。

  9月10日~13日,第十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沈阳举行。此次大赛以“青春建功新时代青春展现新作为”为主题,73支代表队、360名青年技能人才分属焊工、钳工、汽车装调工3个工种参加决赛。除各省市区外,40家中央企业直接组队参赛,来自“大国制造”一线名青年技术能手同台竞技。

  赛场上,他们熟练、精湛的操作可能会被裁判看在眼里,会被同行称赞。更多时候,他们就像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为国家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作为师父,每天5点下班后,张明总是会再“开小灶”,手把手地教徒弟两个小时。徒弟转正考试得了第一,单位给张明奖励了1000元,回过头,他就请徒弟吃了一顿大餐。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中国企业在海外承接的最大单体桥梁工程孟加拉帕德马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保障2022年冬奥会顺利举办的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以及在建的世界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沪通长江大桥……他焊接的产品部件,被用在所有大型桥梁建筑。

  有时候到一些地方,碰上他们公司承建的桥梁建筑,张明总是会自豪地告诉周围人这些桥的哪些部分是他参与建造的。

  走在纽约地标之一的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上,人们或许根本看不到经张明和同事们焊接过的桥体部件。更不了解,在这一个个把“天堑变通途”的工程背后,他们常常为了能够更好的保证焊接质量,火花掉在胳膊上也不能马上停下来。

  无论车间温度多高,他们都要尽可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因为焊枪下的火花是不长眼的。温度是一方面,有时候遇到特殊构造,还要保持某种高难度姿势作业。张明曾经焊过只有一尺多高的箱子,“整个人要缩在里面焊,杵的关节疼,只能干一天缓一天再接着干。”

  备赛的一周,教练安排他和队友王江烈每天练习8个小时,但是他们白天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在练习。晚上回到家,还要再看两三个小时的理论知识。

  “都带过徒弟了,又回到了学生时期。”张明笑着说,通过参加这次大赛,也给自己充了次电。

  平时在单位,张明参加的比赛、培训也不少,但是这次考查内容更全面。组合件需要两个人接力完成,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谁负责哪些部分、前一个人要如何为后面的队友“铺路搭桥”,时间有限,这些都很关键。试件中单件焊接选取铝合金材质,也是平时工作中接触不到的。

  “比赛就是推动技术发展进步,考题对于选手和焊工行业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在中国工程建设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张明也想着能够打开视野,放眼看世界。专业理论考试中有5%是时事政治,张明觉得,这是好事,“焊工关心的不单是手里的焊枪,还要关注社会持续健康发展。”

  “‘振兴杯’对大家都是一个激励,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平台,相互切磋、相互比武。”第一次参赛,王江烈希望可以从中多“取经”。

  “生产和试件完全是两种概念,生产是为了实用,试件则更像工艺品。”训练时,技术指导郝建新经常对学员讲,焊接是一秒钟的艺术,年轻人想把技术学好,必须得有务实的精神,得有股子韧劲儿、执着劲儿。

  “通过参加‘振兴杯’,中国中铁也走出众多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这里‘打怪升级’,经验增长会很快。”中国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团委副书记管乐,是中国中铁参赛队的领队。在他看来,赛场是展现选手们众多风采中的一瞬,更多时候,他们的风采展现在车间、在祖国大型基建现场。

  在中国铁建重工的生产车间,陈勇所在的班组负责生产盾构机的核心部件——变速箱。

  “我们的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行业领先,很多标准都是从这儿出去的。”谈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陈勇满满的自豪。

  2016年,“引松入长”首段引水隧洞贯通。这得益于国产首台大直径硬岩TBM的助力。为此,陈勇和中国铁建重工的同事们下了不少功夫。

  岩层中花岗岩占50%以上,抗压强度大,岩层极不稳定,支护难度高,支护工作量大。一般的盾构机磨损很厉害,难以适应这样的地质特点。

  为了贯通整个隧道,中国铁建重工研发团队多次研究考证,量身定做了针对性和适应能力强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TBM。多个方面数据显示,它的开挖直径7.93m,总长205m,总重1500t,装机功率超过5000kw。

  TBM生产阶段,陈勇也成为其中一员。“所有的焊缝都是一级焊缝,对操作者水平要求相当高。”

  陈勇介绍,生产的全部过程中,中国铁建重工引进厚板大熔深不清根焊接技术,成功应用到机器人焊接变速箱上,成为这样的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该技术正逐步推广至整个盾构机上重要焊缝的焊接。这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人力成本,还能够很好地改善车间环境。

  领队邓贤介绍,近年来,中国铁建重工打造了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掘进机制造基地,销售掘进机超过600台套,占据国产市场的“半壁江山”。产品被大范围的应用于国内地铁、铁路、煤矿、水利和国防等重点工程,通过“自驾出海”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和陈勇来自同一单位的郭军,是一名装配钳工。平时负责装配盾构机的两个核心部件——管片拼装机和螺旋输送机装配。

  “在学校,大家认为学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要从设计到装备,完完整整做一个产品。但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只是生产线的一个环节,做同一件事情。”郭军也曾和前同事们有过类似的苦恼,觉得能够学到的比较少,没获得感,想过换单位。

  “刚去的时候对盾构机整套装配不是很熟练,就自己从头到尾全部总装了一遍。”他说,在工地不比单位,遇上问题没有师父指点,只能自己去摸索,同样的问题,虽然花更多时间,但是收获很大。

  到单位第4年,郭军就当上了组长。组里资历最低的小郭成为组长,很多老师傅都不服。“组里二十几个人,一个个去看,还有自己的工作,很难顾得过来。”郭军想了个办法,把大家分成三五个人的小组,指定小组长,既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能分担工作压力。

  参加“振兴杯”,郭军暗自定下目标,零件的钳加工与制作要拿个满分。结果考试材料比训练材料更软一些。平时35分钟就能完成,这次花了55分钟。尽管小心翼翼,中间还是出现了小插曲。“有一下挫的多了,尺寸上没法补回来。”在自己最有把握的项目中出现小失误,郭军有些遗憾。

  “军品最终使用都是关乎生命的大事,必须反复查看,保证万无一失。”在中国一重军工事业部装配班,小组长杨明亮负责舰载武器装备等专项产品的安装、调试、试验任务。工作中,他强调最多的就是精益求精。

  毕业于一重技工学校的杨明亮,当初选择钳工,就是冲着“万金油”的专业去的。“觉得很多地方能够用得到,好找工作”。毕业后直接分到中国一重,在单位,杨明亮看到了最新型的设备、干净的车间环境,门口还有哨兵站岗,“觉得这是个神圣的地方”。

  工作后,他发现学校学的知识远远不足。为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杨明亮主动在实践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遇到问题反复查看,涉及到的部件一个也不放过。即使是最基础的地方,他也总是告诉自己要用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

  到沈阳参加“振兴杯”比赛,杨明亮更在意和全国各地青年技工交流学习的机会。

  “不够熟练,自己像很多选手一样,还在看图纸,旁边有选手已经动手做了”。从“振兴杯”装配钳工考场走下来,杨明亮一边回想,一边总结,“比赛考核选手的基本功,涉及知识点比较全面,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实际上,赛场之外,在单位,杨明亮带领的小班组承担着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复杂的装配工作,产品进度和质量不仅关系到中国一重的信誉,更关乎国家荣誉。

  遇到关键部位装配,机器达不到要求的高精度,全靠人工刮削。“正常一根头发丝都要0.05~0.06毫米,部件考核要求平面度、平行度、最高点、最低点都不能大于0.02毫米。”杨明亮说,产品不仅要求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常规检查、军检都要达到100%合格。

  一次,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订单量大、装配难度高、装配任务繁重,他带领其他作业小组成员针对该装备装配中遇到的问题,“量身定制”各种专用工具。原本6个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创新装配方法后,仅需1小时。

  民用产品、核电产品的装配,多项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的子装、部装和总装调试工作……杨明亮多次配合海军完成设备保障工作任务,已是名副其实的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装配调试专家。

  从成为一名普通钳工到有机会为祖国海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能有这样的作为,杨明亮自己也没想到。

  近两年,杨明亮接受了“2017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和“南海138工程建设”等多项后勤保障任务,作为舰艇武器装备维护与保养的工作人员,他觉得能够顺利完成任务,为国家海防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很光荣。

  版权声明:凡本网文章下标注有版权声明的均为中国青年报社合法拥有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未经本网授权不得使用。违者本网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火花飞溅,“硝烟”弥漫,空气中飘散出刺鼻的味道……随着裁判一声令下,来自各地的焊工选手们立刻进入紧张的“作战”状态。

  9月10日~13日,第十四届“振兴杯”全国青年职业技能大赛决赛在沈阳举行。此次大赛以“青春建功新时代青春展现新作为”为主题,73支代表队、360名青年技能人才分属焊工、钳工、汽车装调工3个工种参加决赛。除各省市区外,40家中央企业直接组队参赛,来自“大国制造”一线名青年技术能手同台竞技。

  赛场上,他们熟练、精湛的操作可能会被裁判看在眼里,会被同行称赞。更多时候,他们就像默默无闻却不可或缺的螺丝钉,为国家发展建设奉献自己的青春。

  作为师父,每天5点下班后,张明总是会再“开小灶”,手把手地教徒弟两个小时。徒弟转正考试得了第一,单位给张明奖励了1000元,回过头,他就请徒弟吃了一顿大餐。

  超级工程港珠澳大桥,中国企业在海外承接的最大单体桥梁工程孟加拉帕德马大桥,世界首座六线铁路大桥南京大胜关长江大桥,保障2022年冬奥会顺利举办的京张高铁官厅水库特大桥,以及在建的世界首座超过千米跨度的公铁两用桥梁沪通长江大桥……他焊接的产品部件,被用于各种大型桥梁建筑。

  有时候到一些地方,碰上他们公司承建的桥梁建筑,张明总是会自豪地告诉周围人这些桥的哪些部分是他参与建造的。

  走在纽约地标之一的美国韦拉扎诺海峡大桥上,人们或许根本看不到经张明和同事们焊接过的桥体部件。更不了解,在这一个个把“天堑变通途”的工程背后,他们常常为了保证焊接质量,火花掉在胳膊上也不能马上停下来。

  无论车间温度多高,他们都要尽可能把自己包裹的严严实实,因为焊枪下的火花是不长眼的。温度是一方面,有时候遇到特殊构造,还要保持某种高难度姿势作业。张明曾经焊过只有一尺多高的箱子,“整个人要缩在里面焊,杵的关节疼,只能干一天缓一天再接着干。”

  备赛的一周,教练安排他和队友王江烈每天练习8个小时,但是他们白天除了吃饭,其他时间都在练习。晚上回到家,还要再看两三个小时的理论知识。

  “都带过徒弟了,又回到了学生时期。”张明笑着说,通过参加这次大赛,也给自己充了次电。

  平时在单位,张明参加的比赛、培训也不少,但是这次考查内容更全面。组合件需要两个人接力完成,他还是第一次碰到。谁负责哪些部分、前一个人要如何为后面的队友“铺路搭桥”,时间有限,这些都很关键。试件中单件焊接选取铝合金材质,也是平时工作中接触不到的。

  “比赛就是推动技术发展进步,考题对于选手和焊工行业有很好的促进和推动。”在中国工程建设走向世界的新时代,张明也想着能够打开视野,放眼看世界。专业理论考试中有5%是时事政治,张明觉得,这是好事,“焊工关心的不单是手里的焊枪,还要关注社会发展。”

  “‘振兴杯’对大家都是一个激励,为青年成长成才提供了一个平台,相互切磋、相互比武。”第一次参赛,王江烈希望能够从中多“取经”。

  “生产和试件完全是两种概念,生产是为了实用,试件则更像工艺品。”训练时,技术指导郝建新经常对学员讲,焊接是一秒钟的艺术,年轻人想把技术学好,必须得有务实的精神,得有股子韧劲儿、执着劲儿。

  “通过参加‘振兴杯’,中国中铁也走出众多能够独当一面的技术骨干。在这里‘打怪升级’,经验增长会很快。”中国中铁高新工业股份有限公司团委副书记管乐,是中国中铁参赛队的领队。在他看来,赛场是展现选手们众多风采中的一瞬,更多时候,他们的风采展现在车间、在祖国大型基建现场。

  在中国铁建重工的生产车间,陈勇所在的班组负责生产盾构机的核心部件——变速箱。

  “我们的盾构机市场占有率达到85%以上,行业领先,很多标准都是从这儿出去的。”谈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陈勇满满的自豪。

  2016年,“引松入长”首段引水隧洞贯通。这得益于国产首台大直径硬岩TBM的助力。为此,陈勇和中国铁建重工的同事们下了不少功夫。

  岩层中花岗岩占50%以上,抗压强度大,岩层极不稳定,支护难度高,支护工作量大。一般的盾构机磨损很厉害,难以适应这样的地质特点。

  为了贯通整个隧道,中国铁建重工研发团队多次研究考证,量身定做了针对性和适应性强的大直径硬岩掘进机TBM。数据显示,它的开挖直径7.93m,总长205m,总重1500t,装机功率超过5000kw。

  TBM生产阶段,陈勇也成为其中一员。“所有的焊缝都是一级焊缝,对操作者水平要求相当高。”

  陈勇介绍,生产过程中,中国铁建重工引进厚板大熔深不清根焊接技术,成功应用到机器人焊接变速箱上,成为这个领域“第一个吃螃蟹的人”。目前,该技术正逐步推广至整个盾构机上重要焊缝的焊接。这不仅降低了劳动强度、节约人工成本,还能够很好地改善车间环境。

  领队邓贤介绍,近年来,中国铁建重工打造了世界一流、国内领先的掘进机制造基地,销售掘进机超过600台套,占据国产市场的“半壁江山”。产品被广泛应用于国内地铁、铁路、煤矿、水利和国防等重点工程,通过“自驾出海”出口到俄罗斯、土耳其等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发挥重要作用。

  和陈勇来自同一单位的郭军,是一名装配钳工。平时负责装配盾构机的两个关键部件——管片拼装机和螺旋输送机装配。

  “在学校,大家觉得学习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是要从设计到装备,完完整整做一个产品。但实际工作中,接触到的只是生产线的一个环节,做同一件事情。”郭军也曾和前同事们有过类似的苦恼,觉得能够学到的比较少,没有获得感,想过换单位。

  “刚去的时候对盾构机整套装配不是很熟练,就自己从头到尾全部总装了一遍。”他说,在工地不比单位,遇到问题没有师父指点,只能自己去摸索,同样的问题,虽然花更多时间,但是收获很大。

  到单位第4年,郭军就当上了组长。组里资历最低的小郭成为组长,很多老师傅都不服。“组里二十几个人,一个个去看,还有自己的工作,很难顾得过来。”郭军想了个办法,把大家分成三五个人的小组,指定小组长,既能够调动大家的积极性,还能分担工作压力。

  参加“振兴杯”,郭军暗自定下目标,零件的钳加工与制作要拿个满分。结果考试材料比训练材料更软一些。平时35分钟就能完成,这次花了55分钟。尽管小心翼翼,中间还是出现了小插曲。“有一下挫的多了,尺寸上没法补回来。”在自己最有把握的项目中出现小失误,郭军有些遗憾。

  “军品最终使用都是关乎生命的大事,必须反复查看,保证万无一失。”在中国一重军工事业部装配班,小组长杨明亮负责舰载武器装备等专项产品的安装、调试、试验任务。工作中,他强调最多的就是精益求精。

  毕业于一重技工学校的杨明亮,当初选择钳工,就是冲着“万金油”的专业去的。“觉得很多地方能够用得到,好找工作”。毕业后直接分到中国一重,在单位,杨明亮看到了最新型的设备、干净的车间环境,门口还有哨兵站岗,“觉得这是个神圣的地方”。

  工作后,他发现学校学的知识远远不够。为了提高个人的专业水平,杨明亮主动在实践中完善和丰富自己的理论知识。遇上问题反复查看,涉及到的部件一个也不放过。即使是最基础的地方,他也总是告诉自己要用最严肃、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

  到沈阳参加“振兴杯”比赛,杨明亮更在意和全国各地青年技工交流学习的机会。

  “不够熟练,自己像很多选手一样,还在看图纸,旁边有选手已经动手做了”。从“振兴杯”装配钳工考场走下来,杨明亮一边回想,一边总结,“比赛考核选手的基本功,涉及知识点比较全面,需要学习的还很多……”

  实际上,赛场之外,在单位,杨明亮带领的小班组承担着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复杂的装配工作,产品进度和质量不仅关系到中国一重的信誉,更关乎国家荣誉。

  遇到关键部位装配,机器达不到要求的高精度,全靠人工刮削。“正常一根头发丝都要0.05~0.06毫米,部件考核要求平面度、平行度、最高点、最低点都不能大于0.02毫米。”杨明亮说,产品不仅要求一次检验合格率达到100%,常规检查、军检都要达到100%合格。

  一次,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订单量大、装配难度高、装配任务繁重,他带领其他作业小组成员针对该装备装配中遇到的问题,“量身定制”各种专用工具。原本6个小时完成的工作量,创新装配方法后,仅需1小时。

  民用产品、核电产品的装配,多项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的子装、部装和总装调试工作……杨明亮多次配合海军完成设备保障工作任务,已是名副其实的某型号舰载武器装备装配调试专家。

  从成为一名普通钳工到有机会为祖国海防事业贡献自己的力量,能有这样的作为,杨明亮自己也没想到。

  近两年,杨明亮接受了“2017中俄海上联合军事演习”和“南海138工程建设”等多项后勤保障任务,作为舰艇武器装备维护与保养的工作人员,他觉得能够顺利达成目标,为国家海防建设付出自己的一份努力,很光荣。


联系我们
contact us
+86-0575-83371318
嵊州市经济开发区城北区罗环路368号
2662325008@qq.com
Copyright ©2015-2022 kaiyun体育网页登陆入口官方-开体育官网入口 备案号:浙ICP备19041760号 网站地图